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竞争格局中,真正有战略价值的部分在于国际竞争力近年来不断提升的高端制造业。一旦以高铁、核电、商用飞机等为代表的中国高端制造业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形成相对稳定的资源配置力与市场影响力,既能有效满足国际市场的相关需求,也是中国蓄力提升经济增长能级的外部效应表达,更是构建全球性高端产业竞争体系的内生性要求。
中国制造需要重量级名片

从李克强总理的那句“让‘高大上’中国装备享誉全球”到习近平主席访问拉美期间中国高铁、核电以及工程机械设备制造商的频频亮相,再到不久前英国最新航母“女王”号建造过程中使用中国上海振华重工生产的重型龙门吊车,均折射出过去以代工与低技术含量为特色的中国制造业,如今正蓄力大踏步进军全球产业分工的高档俱乐部。年产值超过2万亿美元的中国制造业,尽管从规模上已是全球第一,且在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中也位居全球第一,但站在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分工视角,没有人相信中国制造业能够把美国、德国和日本等老牌工业强国甩开几个身位。不客气地说,这些年来,主要以“代工生产(OEM)”为特色的中国制造业,尽管看起来很好很强大,但在美德日法英等国看来,充其量只是全球诸多制造工厂中的最大车间。
高端制造业决定经济地位
从全球金融竞争与产业变迁的角度来看,衡量一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实质性地位的关键指标,主要看该国是否在以下两个领域具有发言权:金融与制造业。众所周知,一国掌握了金融主导权,意味着掌握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可以交易的资源配置权,意味着掌握了初级产品的定价权以及金融产品定价权;而一国如果既掌握了金融主导权又有发达的高端制造业体系,则表示该国的金融霸权地位有了实质性产业支撑;如果在贸易领域也有广泛的国际竞争力,则该国就有了全球三位一体的经济霸权体系。历史上,先是英国后是美国真正建立过上述霸权体系。如今,英国的制造业竞争能力不断下滑,只是在部分高端制造业领域还有很强的竞争水平,整体工业体系面临着新兴经济体企业的蚕食,英国的贸易地位也呈现相对下降态势,好在英国深厚的金融底蕴以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上对英镑体系的勉力维持,使得英国依然在全球高端产业分工中拥有一席之地。相形之下,德国的工业竞争力与整体国家竞争力要比英国高出一截。德国并不追求无休止的金融创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优质工业品的全球化提供以及贸易体系的国际化推广。至于日本,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掀起了一阵狂飙,日本持续的贸易扩张,日元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咄咄逼人的日本制造旋风,但在金融领域与美国根本不在一个量级的日本,最终还是在美国的金融铡刀打压下,失去了赶超美国的机会。
早日构建全球性服务体系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正在加快打造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全球性资源配置体系。随着高铁在中国取得成功,预计需要8至10年的时间,中国有能力掌握全球高铁40%的市场;而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国对中国核电产品的信赖,有助于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制造能力大面积输出国外;手持订单将近世界市场份额一半的中国造船业,若能在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显著增强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与获益程度。
中国高端制造业的下一步,是要整合国内企业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产业配套、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资源能力,尽快构建世界级的项目统筹和运营管理能力,特别是管理全球供应链的能力,形成从设计、生产到服务的系统集成,以最终实现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